殡仪馆女工的手记 二十九 贫穷的女老板_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手记
优书网 > 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手记 > 殡仪馆女工的手记 二十九 贫穷的女老板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殡仪馆女工的手记 二十九 贫穷的女老板

  二十九人世间的生老病死,正如那自然界的花开花落,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。每一天的生活,都是大自然神奇的恩赐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自然界的规律,但我们可以乐观的面对生活,让每一天的时光都快乐的度过。

  每天面对冰冷的遗体,面对一个个生命的离去,感受了太多的悲伤与无奈,让我体会到生与死其实只不过是一种生命形式的转换,生命的美丽不会因为一个肉身的逝去而烟消云散。

  读了江梅的日记,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日记,让我对生命的离开肃然起敬。今天,在这里,笔者诚肯的请求读者,也许是因为本人或日记主人的文笔不够好,亲们可以认为这是在杜撰的故事,但由于故事中的多位主人公均健在(有的还是孩子),就是不信也勿喷哦……

  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正题:

  11月7日日记全文如下:

  中秋时节的天气已经有点凉意了,很难得有空闲的时候,我们几个姐妹就把一张破沙发拖到殡仪馆的大院中,一边晒太阳,一边闲聊。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体上,很是有点惬意。正当我们几个在这享受时,张哥的运尸车开了进来,几个男同事就过去帮忙把遗体抬进停尸间。

  听他们边抬边说,这好象是一个什么工厂的老板,死于酒精中毒。本来我还想起身去看看,有什么可帮忙的,一听是个老板,还是喝酒喝死的,就又坐下来晒起了太阳(亲,见多了为富不仁的奸商,几千元一瓶的洋酒天天喝着,却不管工人的死活,这种人死一个少一个,我才懒得理)。

  事情接下来的发展却大大的出乎了我的意料。

  正当我继续享受惬意的日光浴时,一阵嘈杂声传来,原来是一大群人从殡仪馆的大门陆续的走了进来。奇怪的是,这里面有不少残疾人,有的还坐着轮椅,艰难的向前挪动着。每个人都是一边走着,一边不断的抹着眼泪,有的人还哭出了声音。好奇的我也跟着人群来到了停尸间的门口……

  原来,刚拉进来的那具遗体是本市的一位民营企业家于杰女士,在本市开了一家服装厂,而这些来吊唁的人就是她们厂子的工人。

  说起这个于杰,还是有点传奇色彩的。

 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,国有企业大量倒闭,成千上万的工人下了岗。于杰也不例外,她所在的被服厂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破了产,于杰那年也已经快四十的人了,下岗后的日子很艰难,一家人要吃饭,孩子要上学,还有老人要赡养,而雪上加霜的是,于杰下岗后不久,丈夫也下了岗。

  于杰没有办法,就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,在市场上摆起了裁缝摊。最初就是给人改改裤角,缝缝补补的小活。后来人们发现,于杰不但手艺好,价钱公道,而且设计制作的时装也很有特色,就不断有人来找她做衣服。一来二去,顾客越来越多,于杰的裁缝摊变成了时装店,时装店变成了服装厂。

  就在于杰成功的同时,他的丈夫老赵也把自己收破烂的生意做大了,开了一家废品收购站,一家人的生活就此好了起来。

  听人说过,于杰的服装厂有很多的残疾工人,那时就有传言,说于杰雇佣残疾工人只不过就是为了免税,她才没有那么善心。一个工于心计的奸商形象就在坊间传播着。

  追悼会第二天在殡仪馆的告别大厅中举行着,我的任务还是站在电脑前播放哀乐。不过让我惊讶的是今天来的人特别多,而这些人中除了昨天看到的那些残疾工人,还有上百个小孩子和六七十岁的老人,每一个人都很伤心的哭泣着,那个场面让我都很伤感,因为这些人不可能都是于杰的亲人,为什么这么多老人和孩子也都如此的伤心呢?

  这个疑问马上就解开了。原来于杰除了雇佣了很多残疾工人,还收养了几十名无父无母的流浪孩子和街头乞讨的老人。

  于杰用开工厂赚来的钱,在市郊买了一块地皮,建了一家敬老院,专门收留那些无依无靠、街头乞讨的流浪老人。于杰的丈夫老赵在走街串巷收破烂时,发现可怜的流浪老人和孩子都会领回家,愿意留下的就送到自己家开的敬老院。就这样,十年的时间过去了,于杰夫妇一直默默地做着这个慈善的壮举,却从不对人提起。

  敬老院的老人也越来越多,于杰就象伺候自己的父母一样,为这些本来素不相识的老人养老送终。老人们也像对待自己儿女一样,一天看不见于杰夫妇心里都会空捞捞的难受。孩子们有的因为有残疾和先天性疾病,所以才被父母遗弃的,老人们的身体就更是不好,于杰就把自己的车子让出来,随时送生病的孩子老人去医院,自己则还是蹬着二十年前的破自行车上下班,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大老板,还不如一个普通的上班族。

  一百多个老人和孩子的吃穿住用,还有看病的医疗费,加在一起就是个天文数字,十年如一日,于杰夫妻就这样把工厂赚来的钱都投入到敬老院中。在敬老院里,每天都会有于杰夫妻的身影,老人和孩子们已经离不开她们,因为她们已经是老人们的儿女,还是孩子们的爸爸妈妈。

 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,于杰的服装厂订单减少了,生产线再也没有以前的繁忙,工厂的效益一天不如一天,光靠丈夫经营废品收购站的收入,根本就应付不了敬老院庞大的开支。

  寻找业务订单就成了当务之急。以前非常客气的客户也变得无比难缠,不断的压低价格,还不愿意把订单给你。好不容易有一家客户在酒席上说,只要于杰把那半瓶白酒都喝下去,这个二百万的订单就给于杰,而且还不压价格。于杰就说,你当真,那个老板就和于杰在酒席上击掌为誓,只要于杰喝了那半瓶白酒,不但这二百万的订单给于杰,就是以后的订单,也都由于杰的厂子来做。

  于杰想都没有想,就抓起酒瓶,把半瓶白酒灌进了肚子。本来就有严重胃病的于杰在陪完客户后,晕倒在自己的办公室中,送到医院时,由于酒精作用得了胃穿孔……

  老人和孩子们一个个的从于杰的遗体边走过,步伐是那么的缓慢,时间好像凝固了一样,孩子们稚嫩的小脸上挂着一串串的泪珠,老人们则都是老泪纵横。看着老人们布满沧桑的脸,我忽然联想起很多白发人送黑发人时的场景,亲生父母的伤心程度也不过如此。看来,老人是真正把于杰当成是自己的女儿了。

  那些残疾的工友们,有的架着拐杖,有的坐着轮椅,还有被工友拉着手的盲人,一个个从于杰的遗体边走过,每个人都不太大的哭声汇在一起,就能成为惊天地、泣鬼神的声音。

  现场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,就连这些对新闻洞察非常敏锐的专业人群,也都很诧异,这十年来,采访过于杰无数次,只知道这是个能干的民营女企业家,从来就不知道于杰还收养了这么多的孤苦伶仃的孩子和老人,这让记者和编导们都唏嘘不已。

  电视台摄像机捕捉到这样一个镜头,一个老太太走过于杰的遗体边时,把一块圆形的物体郑重的放在了遗体的旁边(事后知道,那是一块放了不知道多长时间,已经很硬了的月饼,这块月饼可是老人的宝贝。老人有点精神问题,那年的中秋节,在大街上流浪时,被于杰带回家,给老人洗澡,换衣服,还给老人拿来了月饼。老人不吃,说非要××店的月饼才肯吃,于杰就跑了很远的路,给老人买来了那种月饼。老人的精神病时好时坏,但无论什么时候发病,只要一看见于杰,就立马好人一个,连医生都说,于杰比医生开的药都好用。从那时起,老太太就把一块月饼当成宝贝揣在怀里,谁也不让动)。

  在于杰去世后,电视、报纸等媒体大篇幅的报导着,于杰在这个城市中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。那个敬老院也在媒体的关注下转为了公办,由政府公共财政投资,敬老院的名字就以于杰的名字命名。

  我们为于杰女士整理遗容时,发现这个服装厂的大老板穿着的衣服竟然是很普通的地摊货,身上竟然没有任何的首饰,双手布满了只有工人师傅才会有的老茧……

  我们几个女工是带着泪水为这个大老板整理完遗容的,化完妆的于杰很美丽,就像是安祥的睡着了。

  我们带着一百二十分的尊敬把于杰女士的遗体送进了火化炉,第一次为我们火化的遗体深深鞠躬。

  按动火化炉电钮的一刻,我们在默默的祈祷,让我们这些站在天堂门口的殡仪工们,为好心的于杰女士打开通往天堂的大门……

  11月8日日记明天继续连载……

  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手记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youshu88.com。优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youshu88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